友情链接 Friendship link
【人物简介】
王林,男,36岁,江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交通土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注册建造师。
现任连霍高速新疆境内乌鲁木齐至奎屯段改扩建项目第八合同段项目经理。
王林2003年7月大学毕业进入河南省公路工程局集团一公司,在河南区域先后参加7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由技术员,继而工程部部长、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直至项目经理。
2011年3月,王林和几位同事踏上西行征程,在距郑州三千公里之外新疆的戈壁荒漠上安营扎寨,成为河南交通投资集团“走出去”战略的践行者。
至今,他已连续8年在东疆片区和北疆片区带队施工,用热爱和奉献树起工程局集团的“铁军”形象。
王林自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至2018年,共荣获各级先进14次。其中,被新疆乌奎改扩建项目指挥部及省内业主单位评为“优秀项目经理”、“优秀施工管理者”等先进5次。被工程局集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6次。被工程局集团一公司评为“先进工作者”3次。
【新疆物象】
新疆有木曰“梭梭树”。
梭梭是新疆沙漠戈壁分布极广的树,被称为荒漠地区的生态保护神。
梭梭树能在自然条件严酷的沙漠上生长繁殖,迅速蔓延成片,这与它具有适应沙漠干旱环境的本领分不开。
它的生命力很强,只要得到一点水,两三小时内就会生根发芽。而能在两三小时内发芽的种子,世界上只有梭梭树的种子。因此,梭梭树才能适应沙漠干旱的严酷环境。
盛夏的中午,烈日炎炎,无边无际的戈壁大沙漠被烤得滚烫,只有迎着热风顽强挺立的梭梭树丛,才给沙漠带来生命活力。
王林说:“如果一定要让我选择,我就像梭梭树”。
王林和新疆项目的员工,像梭梭树一样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在祖国的西北边陲,在茫茫戈壁大漠生根发芽迎风成长。
拦路三虎
“请你吃我三板斧”
2011年3月,28岁扎实敦厚的江西小伙子王林,怀揣在河南打拼累积八年的路桥经验,从中原内陆的黄河之滨第一次走进新疆。
当他脚步踏上西域大地的热土,便与新疆交通建设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工程局集团在新疆参建的第一个项目是五彩湾至大黄山高速公路,桩号为K452+770-K500+000,全长47km,合同金额7.4亿元。路线起点位于准格尔盆地东部的火烧山,终点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其中有26km穿越戈壁滩荒漠,21km穿越沙漠。这一段被当地人视为“鸟儿也飞不过”的畏途,自然环境恶劣,沿线筑路资源匮乏。
这是我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的一部分,王林在这个项目中担任项目总工。
沙漠给他先摆了三个挑战的“拦路虎”:
第一个挑战是缺水缺电,生活环境艰苦。
初到新疆,项目部有半年时间未能接上供电线路,工作用电都是靠启动发电机。
夏季来临,气温高达40度多度,地表温度高达70度。空调无法使用,彩板房里热得像烤肉的馕坑,屋外没有一棵可以遮阴的树。冬季温度接近零下30度,溯风凛冽,呵气成冰。早晨起来活动板房的门经常被冻上,要用热水浇开或大力晃动才能拉开。大风时节,狂风肆虐飞沙走石,掀翻屋顶,刮飞宣传牌,行走艰难。
方圆百里无人烟,从深井打出的水因含盐碱含量高不能饮用,饮用水和办公、生活物品要到140公里外的吉木萨尔小镇购买。
戈壁是白花花的盐碱滩,只有低矮稀疏的梭梭草、梭梭树倔强地挥舞枝条,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
飞机上一路哼唱着“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歌曲的激情年轻人沉默了。
远离家乡和亲人,越是困难时候,要越发增进大家的亲情:“我们要向梭梭树学习,互相抱团取暖。顶住头上的风魔,踩牢脚下的沙漠。看看谁更厉害?”王林和项目部领导找大家谈心,疏导情绪。大家出门不方面,王林买来理发推子给小伙子们理发,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安慰,越来越多的人逐步适应了新疆的生活环境。
第二个挑战是沙漠地区施工缺水、少料,没有可借鉴经验。
在21公里沙漠路段,外运土成本高,王林考虑把风积沙作为路基主要填料。
为了在重盐渍土地段寻找料源,王林带领同事们四处奔忙。每天出门一个馕、一壶水、一把铁锹、几只袋子,进沙的鞋子磨得脚上全是血泡。沙尘暴刮来时5米内混沌一片,令人恐惧。早晨出门衣服整洁,夜晚归来像是刚出土的兵马俑,“这才叫真正的土老帽哩!”大家看着对方的狼狈样,拍打着身上的尘土,互相打趣排遣一天的疲累。
风积沙颗粒细、松散、粘性小,在河南地区用风积沙做填料采用的是湿压法,洒水使沙子沉淀,可以节省机械碾压费用。
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水资源严重缺乏,湿压法用水量巨大。如果打井取水,一方面造成水资源流失、运输成本加大,同时,如果取出的水质盐碱含量高,或者底层水分不能完全蒸发,冬季结冰,将会影响到路基质量。
经过查找资料、咨询专家,跟项目经理、技术人员多次研讨沟通,王林他们决定采取风积沙干压法填筑路基。
说干就干,王林带领技术员和施工队,先做试验段。
大家根据固定和半固定沙丘高度,下挖4—5米,取平,再按路基放样宽度把两侧各扩宽3米,避免流沙下滑到设计的路基上。按照每层50厘米的填筑厚度,压路机进行静压、重压、稳压。
王林每天盯着每一个环节,严格掌握标高、宽度、横坡、碾压遍数、压实度等数据。为了避免塌肩现象,王林把路基边缘上料略高于设计值,保证压实效果、质量和外观。
经过一次次试验探索,得到了准确的压实度,终于可以展开大面积施工,而王林也被热辣的太阳晒成了项目部专属颜色:“戈壁灰”。
风积沙干压法施工工艺,不仅解决了沙漠地区因缺水无法施工的难题、保证了施工质量、节约了成本,还获得了河南省工法,为沙漠地区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三个挑战是有效施工工期短。
项目所在地只有冬季和夏季两个季节,春、秋两季之间几乎没有过渡。每年11月颁布冬季停工令,来年4月开工,每年实际有效施工工期不足8个月。
因为光照时差,新疆比北京时间晚2个小时。新疆当地人上午10点上班,中午2点午餐,晚上7点下班。项目部争分夺秒,他们比家乡的河南人上班早,比当地新疆人下班晚:
早晨6:30晨会,7:00早餐,7:30上路施工。路上不加班的情况下晚上9点收工,晚上10:00开始写内业资料、商讨技术难点,直至次日零点下班。常常加班加点工作将近19个小时。有时候,累得饭菜没吃完,就靠在椅子上呼噜着睡沉过去……
为了跟老天爷赛跑,王林在冬季停工令之前抢出了15公里的水稳层。如何确保水稳层在零下几十度的气温下安全过冬?王林带领同事大胆实践,给水稳层铺上厚厚的塑料布,再均匀压上5厘米的土层,避免积雪融化渗入基层造成冻害,影响质量。
第二年开工后,王林他们小心掀起塑料布,看到完好如初的水稳层,大伙儿开心地笑了。他们把覆盖的土层倒入中央分隔带,顺便完成分隔带填土施工任务,施工进度比计划提前了一个半月。这是王林和同事们面对极寒天气,探索出的“极寒天气下水稳过冬”的方法。
“你有拦路虎,我有三板斧!王林很酷”大家说。
王林和同事们以优秀品质圆满完成新疆高等级公路网“五横七纵”的“第一纵”!以优秀品质在新疆第一条沙漠公路建设中树立起工程局集团的形象!
雕琢精品
信用评价连续两年获得A级
你见过什么样的新疆?是四季轮转冰火交融的壮阔?还是关山万里险峻绵延的阻隔?是戈壁大漠驼铃声的献歌?还是丝绸之路行进的时代脉搏?在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路,是拓开荒芜,通向发展的生命线……
一带一路,交通先行。
在河南交投集团“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中,河南公路工程局应势而动。新疆公路建设市场上驰骋的“河南质造”,令古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015年7月,工程局集团在30多家单位的竞争中,中标连霍高速星星峡--吐鲁番分离式立交项目。虽然中标合同价只有1014万元,却是工程局集团在新疆市场第一个中标项目,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这个项目,王林第一次担任项目经理。
王林主动自我加压,决心把这个“小项目”雕琢成精品。
他要求员工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得高于业主的要求,并主动邀请新疆交通建设管理局、自治区质监局到项目检查指导工作。
这是一个单独的分离式立交项目,业主没有要求项目部建立试验室,试验检测可进行外委试验。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做精品工程,王林主动建立起项目试验室,并进行信息化改造,各种质量检测数据、原材料数据同步上传至自治区质监局,主动接受质量监督。
立柱和箱梁的保护层,业主要求达到85%,王林却要做到100%,并且外观平整光洁漂亮。
王林还主动出手联系当地少数民族剩余人员闲散劳动力,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和岗位,手把手教维吾尔族工人加工出的小预制件,被新疆业主夸奖:“啊这混凝土预制件简直像我们的玉石一样精美嘛……”。
工程中,业主方对王林做精品工程取得的成绩给予很高评价,多次组织其他线路施工单位到现场观摩学习。最终,项目质量评定以94.68分的好成绩顺利交工。
每年过完冬休,王林和小伙子们在河南家乡吃的白白胖胖的回到工地。开会时看着一片脸庞都是白生生鲜嫩嫩的……刚过两个月,有一天你会突然很吃惊地发现----怎么白生生都变成了黑压压一片?新疆的紫外线无遮无拦,毒辣得很啊!难怪维族朋友说:梭梭树最好打火点燃,不信你自己去沙漠里晒上几个月,看看好点燃不?
“梭梭树”、戈壁灰、美玉石、“兵马俑”......都是王林们的生活常态、工作常态。
而新疆朋友竖起大拇指送给王林和项目的真诚评价则是“亚克西!”。
2015年和2016年,王林以这个1千万元的小项目使工程局集团连续两年获得A级信用评价,提高了工程局集团的知名度,为后续开拓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注:信用评价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交通建设项目从业单位综合评价的标准, 评价分为AA信用好、A信用较好、B信用一般、C信用较差、D信用差五个等级)
对标央企
荣获自治区最高信用评价AA级
2016年10月,工程局集团投标连霍高速改扩建项目。借助星吐项目A级信用评价的加分助力,在几十家单位的激烈竞标中,成功中标第八合同段。线路全长28.953公里,合同金额8.3亿元,王林担任项目经理。
项目全线共8家施工单位,其中有世界500强“中国交建”全资子公司的三家央企公司。五家省级企业中有两家是新疆当地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兄弟单位各个实力强劲、业绩非凡。
乌奎八标所在地属伊犁州、塔城地区、克拉玛依市和兵团七师共同管辖,被称为“北疆金三角”。
连霍高速车流通行量大,施工环境复杂,沿线遍布着通讯光缆、石油管道、高压线路、林地、果园等。
边通车边施工难度大,征迁难度大,安全环保要求高,原材料缺乏……给项目推进带来极大压力。
王林肩扛责任脚踏实地,迅速适应新疆业主的管理模式。项目部大厅悬挂起红色大横幅宣示决心和理念:“修路修德,立德为民”。在施工围挡上打出理想口号和温情提示:“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聚焦总目标,当好主人翁”,“河南省公路工程局乌奎八标在此施工,感谢您的信任和支持!”
他带领大家适应地域特点开展建设,在路面施工中,利用高科技、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打出施工亮点、做出项目特色。
他对拌合机、沥青摊铺机、压路机等安装信息化监控设备,对摊铺温度、摊铺速度、碾压速度、碾压遍数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及智能预警,用高科技保证路面施工质量。
他带人采用光谱分析仪,对每车基质沥青、改性沥青进行光谱分析,严格检验,并与克拉玛依沥青厂家无间隙对接,每车发货时间通过短信平台及时告知,做到全过程监控,避免中途添加劣质沥青。
他为沥青运输车辆加装GPS定位,控制时间、线路,掌控车辆运行轨迹,出料时间,前后台衔接,对有效保证路面摊铺平整度。
他对混凝土拌合站拌合机加装智能信息化系统,在手机上下载软件,使业主、监理、项目经理、试验室主任即便不在现场,也可以随时监控每一盘混凝土质量。
王林带领全体员工,把现场当战场,对标央企,并图超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指挥部对全线八个标段进行的综合评比中,乌奎八标安全、质量、进度、环保均位于前三名之列,多项工作超过央企名列前茅。
2017年、2018年,乌奎八标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项目经理部”,王林被评为“优秀项目经理”。
2017年工程局集团获自治区AA级信用评价----这是自治区对新疆交通建设项目从业单位的最高信用评价等级。
2017年9月,工程局集团成功中标新疆五克三标项目,合同金额7.5亿元!
2018年3月,在新疆交通建设管理局召开的全疆复工动员大会上,工程局集团乌奎八标作为乌奎全线的唯一代表上台发言。
王林带领新疆项目团队,用责任和担当,用牺牲和奉献,打破了“央企第一”神话,跻身于全线优秀施工企业行列,提高了集团公司在新疆交通建设系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王林全程参与并见证了工程局集团在新疆建设市场从零到1000万到8.3亿再到7.5亿的一个个建设项目,信用评价从B级到A级到AA级的发展历程!
粉色小鞋
“小棉袄”的思念留在边疆
王林,这个从江西修水县庐山脚下走出来的年轻人,一条牛仔裤,一件军大衣,一双运动鞋,从祖国的东南走到西北,带着江南的才情、带着中原的质朴、带着西北的磨砺,带着晒黑的面庞、带着真诚的笑容。
你在新疆项目遇到他,即便不熟悉,看着这位年龄不大但却思维高瞻的领军者,也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被他冰火历练的沧桑所感动,被他无怨无悔的执着所感动。
老师傅们提起王林,异口同声地说这个孩子“稳!”。
王林是一个在单位不讲家事的人,他和项目员工一样,只在每年冬休的时候回家一次。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家国情怀在他的世界观里,如新疆的马奶酒一样分不开的。
人常说“父母在不远行”,然而甘于事业和使命的召唤,王林像新疆遍地扎根蓬勃生长的梭梭树一样,已经在几千公里外的戈壁荒漠坚守了八年。
丝路行者王林选择工地,就意味着选择了离别,选择了遥远,选择了愧疚。父母的惦念、妻子的牵挂、女儿的期盼,深深藏在他心里。
那年,母亲生病。为了有更好的治疗效果,王林的姐姐和爱人带着老人去北京治疗,姐姐在电话里商量问弟弟能不能到北京来看望安慰老妈?项目人手少王林走不开,他心疼、心酸、煎熬、愧疚,一个人躲在房间里默默地掉下眼泪。
女儿苗苗6岁了,王林没有给女儿过一次生日,没有去幼儿园接送过女儿。
跟妈妈留守郑州的女儿最喜欢的是冬天下雪,因为王林告诉过女儿:“下雪了,爸爸就该回家了”。
女儿天天盼着下雪,可郑州的雪下了一场又一场,女儿盼了一天又一天,爸爸还是在工地。
2018年秋天,正在拍摄专题片的媒体人,偶然撞上了动人一幕:王林正在接受采访。突然接到女儿的电话,女儿生病在家躺在床上想爸爸,给爸爸发来视频:“爸爸,我想你都想得生病了,我发烧都吃中药了,为什么你还不回家呀?你什么时候回来?我都想你想哭了……”。
看着女儿稚嫩的面庞,听着奶气未消的童音,王林眼睛泛红。他轻轻地告诉女儿:“在家听妈妈的话,等下雪,爸爸就该回家了”,声音里充满心疼、愧疚,一旁摄制组成员和项目部人员目睹此情此景,无不感动流泪。
旁边的摄制组两个姑娘目睹此情此景,伤感地躲到门外揉眼抹泪。
不是不想家,不是不爱家,常惦念父母的叮咛,常梦见妻儿的脸庞。
王林宿舍的简易鞋架上摆放着一双女儿粉色的小鞋子,那是夏天妻子带女儿到工地看望爸爸留下的,王林每天擦得干干净净,睹物思人。细腻如他、挚爱如他,虽然未能经常陪伴,王林在心里一直牵着女儿的手,走在成长的路上。
八年,行走在路上,艰辛和故事也在路上。一头牵着责任,一头连着亲人。每条路,都有可以诠释的一段对白,每段对白,都有充满希望的一份等待。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望断天涯不知战友何时回”——这首歌,深情准确地唱出了奉献者的心声。
异腔同调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新疆奋战8年,王林和同事们早已融入各族人民的大家庭,他们把新疆当成第二故乡,修一条路助一方百姓,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共同传递一份爱心,奉献河南人民的对当地社会的爱心。
距离项目部20km的奎屯市开干齐乡别列克齐村,是一个只有23户人家、77口人的哈萨克族小村庄。村外是乌奎八标K3819-K3826上行分离式路基和灰土挤密桩的施工路段,附近还有一个取土场。
在前期考察和施工过程中,王林发现村里有一个年近70岁的哈萨克族奶奶娜孜古丽·比亚合买提,她行动不便,家庭生活贫困,房屋破旧,一部分院墙已倒塌。老人的儿子常年在外放牧,娜孜古丽奶奶和老伴年事已高无力修整房屋。
王林看在眼里,就格外多了一份关注和惦念,每次路过总要去老人家看看,有时候带些米面,有时候留下几百元钱。
空闲下来时,王林带人把娜孜古丽奶奶家破旧的院墙拆掉,用拆下的砖块把院子地面铺平,又按照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规划,帮助娜孜古丽奶奶家装上了铁艺院墙。
王林还安排在附近干活的挖掘机顺便把院墙外的5个老树根挖掉,载上新树苗。
王林还带领项目人员到开干齐乡别列克齐村的牧民家“走亲戚”。一位老奶奶家有2亩菜地,王林或者项目部员工路过的时候就去帮忙浇水、拔草。项目部职工食堂还按市场价定期购买娜孜古丽奶奶家和村里牧民家种的蔬菜,既让员工吃上卫生环保蔬菜,也帮助别列克齐村民增加了收入。
娜孜古丽奶奶逢人便夸从河南来的修路人“佳可思”(哈萨克语“好”的意思),见到王林就要去炉子上煮奶茶,端上一盘“包吾尔萨克”(招待客人的面点)让王林吃,临走时总不忘从口袋里掏出两块亲手做的酸奶疙瘩亲热真诚地塞到王林手里……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中,项目部为新疆交通建设管理局第四批驻村工作队和支教队捐款一万元,对口支援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扶持的贫困镇----和田县罕艾日克镇。该镇一些村落偏远,丰收的核桃严重滞销,王林积极带头“解民忧,购核桃,献爱心”,带头购买爱心核桃。
闻莺园社区是奎屯市廉租房和安置房社区,当项目部得知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公共休闲设施时,主动和“访惠聚”工作队联系,为居民安装4套组合休闲桌椅和10条休闲长椅,大大改善社区公共环境,方便了居民休闲。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8年下来,新疆项目锤炼出一批能吃苦能战斗的筑路人,有老师傅有年轻人、有正式职工有外聘员工,他们和新疆项目有着深厚的感情,对王林这个“班长”既信赖又依赖,大家像亲人一样团结和谐,在项目上辛苦并快乐着。
王林把艰苦磨砺视为一种精神力量,传承“天山精神”,锤炼大漠筑路坚强团队,克服困难乐观前行,永远前进在零公里的起点上。
上一篇: 2018年感动集团人物——胡占红
下一篇:2018年感动集团人物——潘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