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十一五”期间,我国智能交通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贺建华:“十一五”期间,首先是社会对发展智能交通形成了进一步共识。从交通运输部到地方政府,从专家到企业界人士,都对智能交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认为发展智能交通是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二是不停车收费系统形成规模应用。如今,已有15个省、区、市建设并开通了1300多条电子不停车收费(ETC)车道,全国用户发展到80多万个,并已有数十家企业能够按照中国ETC技术标准生产相关车道及车载设备,产业化局面初步形成。三是交通信息服务初具影响。例如基于数字地图和GPS的静态车载导航已走入千家万户,基于动态交通信息的动态车载导航也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取得了初步应用。在此基础上,交通运输部正在探索研究车载动态导航的产业价值链,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导航信息服务产业。四是为大型国际活动提供服务的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达到国际水平。北京、上海、广州均围绕大型国际活动的交通管理和服务,开发和集成应用各种为交通管理和出行服务的智能化技术,建成了大规模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从奥运会和正在进行的世博会看,智能交通系统为这些大型活动成功举办发挥了突出作用。
此外,智能交通发展的基础保障环境正趋完善。一是交通运输行业网络基础设施已成规模,交通行业信息专网、海事专网、高速公路通信网、长江航运通信网等行业网络为智能交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二是智能交通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运输部制定了13项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标准以及电子收费、地理信息、卫星导航、物流信息平台等一系列智能交通相关标准。三是交通运输基础信息资源库逐步完善,通过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示范及推广工程推动了20多个省级数据中心的建设。四是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加快,运输管理部门建立了道路运输管理系统和重点营运车辆卫星定位监控系统,并组织了全国联网。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会商系统也已初步建成。
记者:高速“奔跑”中的智能交通,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注意哪些环节和因素呢?
贺建华:回顾我国智能交通的发展,在谋划下一阶段智能交通发展时,要特别注意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充分关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是各种信息通信技术在交通运输中集成应用和发展的产物,因此要特别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动态,这些发展将对智能交通系统中的采集手段、处理能力和服务方式等带来巨大影响。
二是要更加关注百姓出行服务需求。随着百姓对出行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需要构建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公共出行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出行服务体系。在出行服务体系的建设中,要围绕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更加关注智能交通的普惠性,使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智能交通的好处。
三是充分考虑技术的稳定性和适用性。和智能交通有关的各种高新技术发展很快,但作为应用部门,在充分关注各种新技术发展动态的同时,要充分考量技术应用的成本、效用和风险,谨防头脑发热,一哄而上,而应按照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动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四是强化顶层设计,协同推进智能交通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各部门必须着眼于大局,强化顶层设计意识,树立分工协作观念,集约推进智能交通的发展。
记者:在马上迎来的“十二五”期间,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贺建华:“十二五”期间的智能交通发展,一是要全面提升政府有关部门和管理单位对以高速公路、高等级航道为代表的国家战略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路网调度管理和应急处置,形成更加高效、安全的通航环境服务体系。
二是加大对城市智能化公共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实现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感知、监测和调度管理,以此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方便群众出行。
三是努力实现货运系统管理的智能化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实现无缝的端到端物流链,提高控制力和运输效率,减少运输成本、减少空驶率、减少碳排放。
四是努力发挥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在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以综合交通枢纽为依托,形成枢纽内多种运输方式协同运转与联动处置,建立枢纽智能化管理与服务系统,为行人的零距离换乘和货运的无缝隙衔接创造条件,促进实现货畅其流、人便于行。
五是加强可普及的、实用效果好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例如广播是最大众化、最便宜、最方便的信息服务方式,在应急和灾害条件下作用尤为突出,因此要与有关行业和企业合作开发和建设基于位置的推送式全国交通信息广播系统。同时,还要关注如何应用下一代通信技术和数字广播技术,提升交通运输的管理和服务能力。(10月8日,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