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通大桥伫立在长江口上,飞扬灵动、挺拔秀美,成为东方新地标。不仅如此,成功突破千米级斜拉桥建设一系列技术瓶颈,也使苏通大桥成为国际桥梁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
作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工程,苏通大桥因其规模和技术难度前所未有,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设计、材料、装备、管理模式等多层面的技术问题。因此,依托自主创新、实现技术突破成为成功实施大桥工程的必由之路;依托苏通大桥工程,推动技术进步也成为大桥建设者的必然使命。
苏通大桥建设者提出了“大工程观”的理念。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游庆仲时任苏通大桥工程建设指挥部现场总指挥,他经历、见证了苏通大桥建设的全过程。他向记者解读了“大工程观”理念包含的对苏通大桥工程三个层面的目标定位及大桥建设过程中构建的科技创新体系内涵:
在工程层面上,苏通大桥要突破世界级技术难题,安全、优质、高效地建成工程;
在行业层面上,通过苏通大桥工程的实施,全面提升交通运输重大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成果;
在国家层面上,要以苏通大桥工程为技术平台,带动材料、设备、软件开发等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参与国际桥梁建设的竞争力。
苏通大桥不仅仅是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工程;不仅仅是国家桥梁和工程技术发展的战略工程,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在“大工程观”理念的引导下,苏通大桥建设者进一步明确了“以我为主、自主创新、博采众长”的科技创新指导方针,并构建了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以交通运输部、江苏省政府领导为组长的协调决策机构,以江苏省苏通大桥建设指挥部为主的监督和管理系统,以两院院士和国内外高层次桥梁专家为主的咨询和指导系统,以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内外专业咨询机构为主的研究支持系统,以设计、施工等龙头企业为主的技术研发和应用系统。实践证明,这一技术创新体系及其机制保障对大型复杂工程技术创新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行之有效的。
以我为主。集成创新是工程自主创新的最重要体现形式。苏通大桥集成创新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大桥建设指挥部始终坚持把企业置于集成主体和创新主体的位置,充分利用大桥技术平台,对企业实施培育并帮助其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招标时,在国家龙头级企业层面上挑强选优,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重要条件和要求。在施工阶段,实行总承包制,以中方施工单位为集成主体,整合了国内外设计、施工、科研、管理等技术资源,“以我主为”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自主创新。在“大工程观”引领下,苏通大桥建设者在促进自主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大桥建设者始终把苏通大桥工程当成提升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重大平台和战略资源,鼓励国内企业通过参建工程,提升设备、材料、软件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例如,此前的斜拉桥上应用的高强度钢丝一直被国外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垄断,苏通大桥建设者通过合力攻关,积极与宝钢合作,自主研发了直径7毫米的高强度钢丝,填补了国内空白,如今这种钢丝已在国内多座大型桥梁工程中推广应用,并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展示出强大竞争力。
博采众长。苏通大桥集成创新的过程也是博采众长的过程。游庆仲视部省领导决策协调机构以及技术顾问和专家组为两个实施创新、博采众长的最高平台。他认为,正因为建立了以这两个高平台为依托的有力创新机制,苏通大桥得以把世界斜拉桥建设最先进的技术、经验和智慧都引用到建设过程中,在这个高平台上,工程技术人员依托苏通大桥实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合作,博采众长,解决了大量关键技术难题。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工程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在“大工程观”引领下,苏通大桥形成了独特的科技创新经验,主要包括:必须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必须走政府引导与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重大科研项目要加强组织和管理。苏通大桥建设者以尊重科学的态度,建立了科技创新的组织保障体系,完善了各种管理制度,建立了集中办公、定期汇报工作机制,采取分工协作、综合集成的科研组织形式,及时进行有效的技术总结,并大力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编撰与推广,为我国桥梁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游庆仲说,正是“大工程观”的树立,使苏通大桥工程充分体现出其作为创新载体和平台的属性。苏通大桥不仅是工程技术应用的战场,同时也是工程技术创新的舞台。创新是一种需求,也是一种资源,作为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重大战略资源,苏通大桥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及其产生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其宝贵价值不言而喻。(10月13日,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