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速公路科技攻关纪实:智攻天险修通衢

    “十一五”期间,湖南高速新开工53个项目4457公里,是“十五”的5.7倍,超过2005年以前开工里程的总和。高速公路在建和通车总里程达到6450公里,历史性地进入全国前列。
    
    2011年,湖南将建成通车潭衡西线、宜章至凤头岭、随州至岳阳、道县至贺州4条263公里高速公路,并投资670亿元,加快推进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 
    
    在秉承又好又快建设高速公路、打造精品安高速的建设理念下,湖南高速人“借脑”科技攻坚克难,在群山峻岭间成就公路建设经典之作:
    
    吉茶高速:写下四个世界第一
    
    在建的吉首至茶洞高速公路是连接西部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地区的交通要道,吉茶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矮寨特大悬索桥,两索塔间跨度达1176米,是目前世界上峡谷间跨度最大的钢桁梁悬索桥。这架相当于一座百层高楼的桥梁,技术难度和危险程度不言而喻。
    
    大胆创新的湖南高速人,在桥梁的高度、跨度、结构、设计工艺和新材料应用方面,创造了四个世界第一,使其拥有许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点:首次采用轨索移梁工艺进行主桁梁架设;首次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结构;首次在悬索桥上使用大型岩锚吊索;首次采用碳纤维预应力索对岩锚底座进行锚固。其轨索移梁法试验的研究成果,不仅成功解决了矮寨悬索桥主桁梁架设的难题,更为同类型的山区悬索桥提供了一种全新、安全快捷的主桁梁施工方案,为我国桥梁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邵怀高速:智破天险造神话
    
    2007年10月建成通车的邵阳至怀化高速公路几乎全部建在沟壑、河流与高山上的,堪称当时湖南工程最艰巨、施工最困难、条件最艰苦的高速公路项目,其第一大控制性工程雪峰山隧道,单洞(设计为双洞)长6.95公里,为当时全国公路隧道长度之最;路的沿线因高山深壑众多,要进行超高度的深切高填和立柱,在中国公路建设史上十分少见。
    
    面对众多当时外界认为几乎不可能克服的难题,湖南高速人投入巨资从国外购回领先的GSP地质预报系统等仪器,在全线14座隧道上全部采用最新技术新奥法(NATM)进行施工,同时在雪峰山隧道的施工中采用多项先进技术,创造了国内高速公路隧道设计和施工领域的十多个第一:第一次采用“中心扩孔施工法”进行竖井施工,第一次全面采用“动态防排水理念”,第一次在一个隧道中同时采用竖井和斜井相结合的通风方式……由于创新型施工,穿越近7000米长的双向雪峰山隧道,仅用了2年零34天的时间便告完成,这在中国隧道施工上极为少见;贯通的雪峰山隧道横向误差为0毫米(规范极限误差300毫米),高程误差仅7毫米(规范极限误差70毫米),主洞贯通精度达到了国内最高水平。
    
    长湘高速:重金打造创新路
    
    正在建设的长沙至湘潭高速公路,不到75公里的长度(主线全长74.902公里),投入了76亿的资金(投资总额约76.99亿元),创下了目前湖南省高速公路单公里的造价之最。这不仅仅因为长湘高速公路是湖南京港澳复线第一段六车道的高速公路,同时也因为在长湘高速公路上,有目前湖南省最长的一座湘江公路特大桥,全长8301.5米,主桥最大跨径195米,主桥宽度为38米;有全省最长的高架桥之一——铁弓洲高架桥,其长度为1512米。难度不言而喻。
    
    据初略统计,长湘高速公路用于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的课题和子课题,有七十余项,涉及到高速公路建设的各个领域,汇集了高等院校、科研、设计等单位的精英人物进行全方位的推广和攻关。在长湘高速公路,将全线推行生态隔离墙;尽可能地使用生态隔音、隔离板;率先采用低碳自降污的生态GP水沟;应用节约资源的景观式配筋粉煤灰(或工业废渣)砌块挡土墙和网栅土工砌块结构生态构建物;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地能、地热和各类低能耗的新型材料;在桥梁的中央分隔带首先采用生物防眩;推广路面典型结构;打造赏心悦目的互通、服务区、收费站…… (2月12日,中国交通新闻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