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中原发展,一日千里。
于滔滔黄河之上,河南交通人再次将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化为一个宏伟的现实:郑新黄河大桥(原称“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已飞跨两岸,铁路部分在下层,建设还在稳步推进中,上层的公路部分即将竣工通车。
这一目前黄河上最长、我省境内第一座特大型公铁合建桥梁,自开工建设以来,就受到了各级领导、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以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河南交通人,也不负众望,不仅打造了中原大地上的一座新地标,在近三年艰苦奋战的历程中,还炼就了科学创新、只争第一的“大桥精神”。
在公路分建段行将竣工通车之际,本报特推出系列报道,对这一宏伟工程进行全面展示,以飨读者。
黄河上的桥已有很多,但唯有这座最为独特。
这便是公路分建段行将竣工通车的郑新黄河大桥。而其之所以能称上这独特二字,源于大桥建设从设计到施工、从管理到创优、从创新到安全再到廉政等诸多方面,都与其他同类项目有着不同之处,体现出了首创精神,打上了独特的烙印。
一座世界上设计标准最高的桥
这是对郑新黄河大桥最直观的一种描述:
公路在上,铁路在下,公铁双方首次以共同出资、共同管理的模式建一座特大型桥梁;公路线路全长24.277公里,为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公铁合建长度9.177公里,设计工期36个月;项目投资概算总额为49.82亿元,公铁合建段总概算为30.31亿元,由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与京广铁路客运专线河南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公铁双方出资人代表,各出资50%。
仅从文字上看,大桥似乎平淡无奇。但如果你走近这座桥,深入去了解和感受它,它的独特魅力会让你震惊不已:
它是目前黄河上最长、我省境内第一座特大型公铁合建桥梁;
它在国内第一次采用边桁倾斜空间三片主钢桁结构,第一次在大跨径大吨位整联整跨施工中采用多点同步顶推拖拉工艺,最大跨度168米,顶推长度1082米、近3万吨;
在黄河上首次采用24根单根桩长达95米的超长桩群作主桥水中基础,国内罕见;
它是目前世界上设计标准最高、合建长度最长的公铁两用桥梁,公路部分设计荷载为标准的公路Ⅰ级的1.3倍,设计速度为每小时100公里,铁路等级为高速客运专线,设计时速350公里,车桥仿真计算速度达每小时420公里;
……
然而,设计标准再高,也只是停留在图纸上的事,只有把设计化为活生生的现实,才是真本事。河南交通人从工程建设伊始,他们就立下了确保“鲁班奖”,争创“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雄心壮志,并朝着这一目标倾尽了心力。
如今,站在黄河岸边远眺,大桥气势如虹,飞跨两岸大堤,宛如从设计效果图上搬下来一般。
一座写满了故事的桥
桥本无生命,但因为建设者们的投入,郑新黄河大桥也就有了生命的活力,桥身上写满了故事。
在采访时记者才知道,按照最早的设计,公、铁双方各有一座桥,并非像今天合二为一。
当时,公路桥马上要开工建设,突然被暂缓:省委、省政府和铁道部均有意让两桥并身。现在回头看,这其中除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桥位资源因素外,更不得不佩服当时决策者的眼光与魄力:宏伟壮观的郑新黄河大桥,已成为中原大地上一个新的地理标志!
在我国,过去在大江大河上建桥梁,均由铁路部门一力承担,然后移交。但这次不同,公、铁是首次联手共建这一史无前例的工程。由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差异,矛盾、冲突在一开始也是此起彼伏,但几经磨合,双方最终成为了好朋友、好兄弟,成功开创了公铁合作的管理模式。
在建设正酣之时,大桥身上又挑起了一副“担子”:保增长、扩内需、战危机。在金融危机汹涌而来时,作为从上到下一致看重的“头号工程”,郑新黄河大桥能否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加大投资力度,完成建设任务,广受瞩目。如今再和建设者们聊起这事,已是轻描淡写的话语,但那段时间,人人肩上分担的重量甚至压的他们喘不过来气。
大桥的故事说不完。有国家,省、部领导的关注,有郑州、新乡两市党委、政府和沿线群众的支持,有施工队伍的辛勤付出,有相关部门及时的协调与鼓励,一件件事连到一起,让大桥具有了生命的活力。
一座有着首创精神的桥
顺着辅道缓缓前行,公路、铁路高大的桥墩由分渐合,如两条巨龙相会;行至黄河岸边,遥望大桥主体纵跨两岸大堤,其宏伟气象令人振奋。
而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更明白其实令人振奋的,大桥气势还在其次,交通人在建设征程中炼就的大桥精神才是主因。
从创造出的多项第一,到为求质量放弃夜战而冒着大日头苦拼,从创优理念的提出到施工工法创造并推向全省,从防腐防控体系建设引来高层关注到成功实现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廉洁“零违纪”,建设者们立志高远,瞄准的是第一的目标,付出的是前所未有的心力。
结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建设者们借助最新科技的力量,科学谋划,大胆尝试,不时把科技的前端向前推进。
在采访中,他们都说要感谢科技的进步和电脑技术的发展,其实,如果没有只争第一、科学创新的精神,大桥也不会如此别具一格,不会有如此独特的魅力。
正是因为大桥精神的崛起,这座中原大地的新地标才得以巍然屹立!(本报记者 龚砚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