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 郑新黄河大桥:屹立百年的光荣与梦想

    一座大桥,被赋予了屹立百年的理想,建设者们想的远,想的深。要实现,却是不易。
    但郑新黄河大桥的建设者们还是大胆提出来了,并朝着这一目标,在工程质量上下了大工夫,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百年大计 质量为本
    凭借目前的管理、技术与建设经验,在大江大河之上建一座桥梁,已不再是多难的一件事,但难的是给大桥以更长的服务寿命,直至百年。
    郑新黄河大桥的建设,对完善我省交通运输网络,实现黄河两岸城市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巩固和加强我省、特别是郑州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促进中原崛起、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重点建设项目,又因其特殊的结构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郑新黄河大桥所受的关注程度绝非一般建设项目可比:
    国家领导人来过现场视察;中纪委、监察部、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等部委的负责人来过现场调研;省委、省政府,郑州、新乡两市市委、市政府和省直有关厅局的主要领导更是关注这一项目的建设情况,不时到工地上视察和了解进展等情况。大桥建设的一点一滴也始终处于社会各界关注的视野里。
    深知肩上担子之重,在近三年的时间里,郑新黄河大桥的建设者们在省交通运输厅、河南交通投资集团以及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参与下,几乎把全部心血都投在了工程现场上边。他们强化精细管理,注重工程细节,在安全质量规范化、进度控制刚性化、投资控制精细化、文明施工常态化的“四化”要求下,下大工夫、苦工夫,拉高标杆,提升标准,定下的工程质量标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没有“下不为例”的建设工地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在郑新黄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从不让“下不为例”的事出现在工地。
    工程建设伊始,大桥分公司与合建指挥部就先从制度保障上入手,在广泛征求铁路、监理、承包人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几经推敲、修改,制定出台了《工程管理办法》,并作为合同附本予以执行。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从而使工程施工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确保工程质量“零”缺陷。
    在施工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速度服从质量、质量促进进度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政府监督、业主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四级质量保证体系。为体现先进的设计、施工理念,本项目还引进了外方监理,对施工过程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监控,为确保工程质量、建设精品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源头入手,建设者们始终强化施工原材料质量管理,对钢筋、水泥、砂石料、粉煤灰、外加剂等进场主要原材料重点把关,在质量控制上100%消除盲点,绝不容许出现“下不为例”。
    在建设过程中,大桥分公司在全省率先推行了“首件认可制度”。即在每一分项工程开工前,先对照标准做出一个“样品”,然后由项目公司、总监办派出相关业务人员联合进行验收。只有完全满足了工程施工的各项要求,才被允许全面展开施工,而这一“样品”也就成为该类工程项目的最低标准。
    在此基础上,大桥分公司又在关键工序和重点部位全面推行“足尺试件制度”,抓好关键部件、关键工序的管理控制,使建设过程与质量全面达到了可控在控状态。同时大力推行标准作业工法、信誉评价制度、法人约见制度等,使工程质量得到了全面控制。
    为了质量“零”缺陷,建设者们的心细致得让人感动:工程上用量最大的是混凝土,为了提高其拌和质量,除了要求沙过筛、石子水洗外,冬天,他们在石料棚内生炉子提高砂石料的温度,拌和用水采用锅炉加热;在运输过程中,罐车全部采用帆布包装防止温度损失;夏季,用遮阳棚降低砂石料的温度,同时用冰水进行拌和,并对罐车洒水降温。就是这样,在混凝土入模前还得全部进行温度检测,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全部退回。
    他们还借鉴铁路方面的好经验,在工程中全部采用了高性能混凝土。
    对得起工程,也就对得起自己
    工程质量的好坏与否,关键在人。
    大桥分公司紧紧抓住这一核心所在,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强化各类参与者的责任意识,在确保工程质量上,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公司重点加强对监理和施工一线人员的培训,要求农民工上岗前必须进行必要的技能和安全培训。施工中,公司巡检人员发现钢筋加工不太规范,便迅速邀请有关技术人员到工地进行钢筋工、模板工技能专项培训,在之后的施工中,钢筋间距布置均匀,钢筋焊接杜绝了烫伤主筋的现象。
    他们还从岗位责任入手,从工程各个环节入手,建立岗位质量责任登记制度,给每位参建人员建立档案,层层签订质量责任书,把保证工程质量的责任分解到每一位参建者。对不符合合同要求、不负责任或不能胜任的人坚决予以辞退和清理。
    公司强力推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逐一建立了施工和监理单位的业绩、信用档案,对信誉业绩优良的单位给予奖励,对责任心差、进度迟缓、质量低劣的单位严管重罚,对造成质量事故的施工监理单位,坚决清除出场。他们还组成项目质量巡查组,不定期、不定时到施工现场明察暗访,用铁的手腕查处质量问题,绝不搞“下不为例”。
    “虽然干活更累了点,但现在回头看看、想想,真正对它付出了,才感觉对得起工程,更对得起自己。”一位监理人员说出了心里话。(本报记者 龚砚庆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