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修路架桥,都是在积德行善。在建设者们心里,积德行善固应如此,但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直接提供方便,促进经济发展,加速桥两端的交流与融合,更是郑新黄河大桥建设的基本民生意义与价值。
对这一近年来我省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来说,服务民生、爱惜民生、保障民生,也是建设当中一个不变的主题。
安全大于天
宁听骂声,不听哭声,打造平安大桥,实现“安全零事故”。在这项工作上,建设者们的手腕与心肠全是铁的。
他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省交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要求,以建立落实“安全危险源点提前预警”长效机制为抓手,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项目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另一方面特别针对高空作业、河槽施工、栈桥、预制梁的制作与架设、施工用电及现场安全设施的配备等进行重点控制,经常开展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练,不断完善重、特大事故的应急预案,提升应急反应和救援能力,确保“零”目标的实现。
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他们创造性地建立了安全“危险源点”预警机制和首件质量安全认可制度,制定了危险源辨识管理方法。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根据各施工合同段工程特点,详细列出所有可能的危险源,并按危险源性质、特点进行划分归类,同时根据危险源的危险程度,编写预防措施、应急预案以及为保证预防措施能顺利实施的一整套管理办法,提前识别,提前预警,使参建人员人人心里有数、有底儿,让各种可能出现的危险越离越远。
他们提出和建立的首件安全认可制度中,既包括技术施工方案,同时也涵盖了安全施工方案,建设过程中涉及到高危作业的首件施工安全方案,必须进行施工安全性论证,咨询专家意见,确保万无一失。
生命至高无上,安全大过于天。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建设者们也终于收获了最想要的硕果:安全零事故。
民生无小事
几十亿元的大项目,飞越黄河的大工程,从公路到高铁,从水下到空中,郑新黄河大桥的建设,处处牵涉民生。
民生无小事,文明施工也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从建设伊始,建设者们就明确提出:文明施工是展示工程建设管理形象的窗口。为此,他们在招标文件中就对文明施工的各项工作明确了标准,下发了详细的文明施工管理办法和文明施工手册,要求施工现场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设置;施工机械、材料排放整齐有序、标识清晰、场道硬化;施工人员统一工装、佩戴胸卡,并定期评比、考核,并落实奖罚措施。
他们还加强对参建单位的基础管理和生活管理,切实改善施工人员的作业条件和生活环境,做到施工管理规范化、施工设施标准化、施工监督有效化、民工生活保障化,文明施工常态化。
一线工人大都是农民工,把他们当自家亲兄弟,给予他们以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其实就是在关心工程建设。在现场,记者看到的、听到的农民工生活与传说中的不一样:吃的像快餐店,住的像公寓房,工资月月按时发,生产安全有保障。
其实,在当初的招标文件中,他们就明确规定:沿线施工区域的农民工住房应为彩钢板活动房,人均居住面积不得少于2.5平方米。在随后制定的《文明施工管理办法》中,他们又具体要求:农民工床铺为独立床铺且应高出地面30厘米。
试想想,为防潮湿连床铺高出地面高度都能想到的公司,农民工兄弟为它干活怎不是一种福气?连这点细节都能想到的公司,怎不让人服气?
他们还为农民工建立起一卡一折,要求必须把工资按时一一发到农民工自己手里,违者重罚重处。
说起来,建设者们做的都是一件件的小事,但因为细与实,让其民生理念彰显无遗。
和谐长着力
打造和谐大桥,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与氛围,是建设者们的一大追求目标和努力方向。
他们从工程设计到施工全过程都贯彻绿色环保理念,施工中的路基填筑用土,尽可能利用周边废弃的土丘,减少了可耕地的占用;采用低路基设计,减少征地边界宽度,节约工程用地;对于清表后的腐殖土进行保存待完工后作为绿化回填用土,照明灯具使用LED节能灯具等等,都求造福周边环境与居民。
营造良好施工环境,是件大事,也是件难事。为此,他们成立了专门的协调处室,创建性地开展协调工作,不仅赢得了省委、省政府、省交通运输厅等各级领导和业务主管部门对工程建设的理解和帮助,还与地方各级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建立横向联系,积极想办法去克服和化解问题,同时换位思考,主动去维护周边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引导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大桥建设,为工程建设赢得了宽松的环境,保证了大桥的顺利完工。
心里装着民生,才能做好民生之事。郑新黄河大桥,偌大一项工程,由建设之初就确定的民生视野与理念,助其成功写出了一篇漂亮的民生大文章。(本报记者 龚砚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