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要成为中原新地标的桥,除了地理位置的独特和外观造型别具一格外,内涵之美更能吸引和打动人。
走近郑新黄河大桥,隔岸远眺,你感受的是大桥的壮观与宏伟;用手轻触桥身,光洁平滑如工艺品;而和建设者们深入进行交流,才知道通过他们的努力与大胆创新,整座桥更具内涵之美。
创优:让大桥处处皆精品
瞄准了确保“鲁班奖”、争创“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目标,大桥建设者们在创优过程中,动足了脑筋,下够了工夫,全力打造精品,争的就是一流。
他们从设计这一源头就入手创优,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经验,着力提高设计人员对艺术和美的理解、表现能力,并将设计质量和设计费用挂钩,优质优价,只求最好。
做好了基础,工程建设随即大规模展开。在对作业系统调查分析后,建设者们创造性地推行标准化作业模式,将每一个操作程序和每一个动作进行分解,以科学技术、规章制度和实践经验为依据,以安全、质量、效益为目标,通过改善作业过程,优化作业程序,把复杂的管理和程序化的作业有机地融合一体,使管理有章法,工作有程序,动作有标准,每一位工人手中的产品都是精品。
在此基础上,他们在全省交通系统率先提出了《工法》理念,并研究制定了19项关键工序的《标准化作业工法手册》,把每项工作的流程与工作标准、工艺标准一条条、一项项确定下来,像工厂化生产一样,确保每一个小件的优良,从而实现整体工程的优良。
“我们的建设目标就是‘双百’: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也力争100%。”大桥分公司负责人说。
这样一种科学、有效的现场作业管理机制,通过改善作业过程,优化作业程序,规范作业人员的行为,使作业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达标准、保质量,使创优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中原高速很快在公司各个建设项目中强力推行《标准化作业工法》的理念与做法;省交通运输厅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下文在全省公路建设项目中进行推广,并在郑新黄河大桥召开了全省现场观摩会。
源于大桥的一个新理念、新举措的涟漪,迅速荡漾成了全省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中比、学、赶、超的创优大潮。
创新:让大桥内外都完美
如果只是按部就班、抄袭前人的方法与经验来建一座桥,对时下的建设者们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对一座具有地标意义的建筑来讲,这样去做,其意义、价值、内涵也必然随之大打折扣。
按照建设者们只争第一的目标与追求,这座桥应当是外在美与内涵美的最佳结合体,是项目管理、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演练和展示大平台,它要集纳现代社会发展的优秀元素,成为文明进步的新锐标志。
郑新黄河大桥的建设者们正是这样做的:
管理上,他们放弃了以往大江大河上建桥梁,铁路部门建好再移交的模式,联手以共同出资、共同管理的模式共建这一特大型桥梁,优势互补,通力协作,开了公铁合作的先河。
科技上的创新是大桥最大的亮点。他们加强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合作,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通过对主桥斜主桁空间受力行为、主桥整联大吨位同步顶推施工工艺、复杂耦合不均衡应力应变对公铁大桥上部公路桥面板及沥青铺装层的影响及结构研究、高速运动车辆对主塔和自身安全性评价等一系列课题深入研究、攻坚,让很多的不可能,很多的第一次,均在这里变成了现实。
郑新黄河大桥在世界上首次采用边桁倾斜的三主桁钢桁结构,切面是个倒梯型,公路在上,铁路在下。与常规四四方方的桥型不同的是,桥型稍变,整个钢架的受力就完全不同了。为了达到桥型最美、受力分配最科学、安全系数最高、行车最为舒适的目标,他们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进行主桁结构空间的静、动力分析和安装计算,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为减少对黄河主河道的影响,建设者决定采用多点同步顶推拖拉工艺进行钢桁梁架设,这在大跨径大吨位整联整跨施工中是首次运用。1082米长、近3万吨重的钢桁梁组装好后,通过建设者们改进的轨道一点点地推移至河道上方位置,如果稍有偏差,调整将极难。建设者们多次组织千斤顶生产厂家、设计院、监理、社会专家等联合进行技术及设备攻关,再次成功做到了一次到位。
深长桩工作基理研究、桥面环氧沥青粘结防水技术研究、主动预防性抗冰雪桥面路用性能试验、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等等,一项项前沿技术的应用,让大桥从内到外都具有坚强的支撑和协调之美。
创造:让大桥拥有生命之魂
宏伟的大桥巍然屹立,因为融进了建设者们的创造性工作与付出,融进了智慧与汗水,也变得具有了生命与灵魂。
在工地上作业,基本上都处于河道之上的空中,冬有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夏有烈日当头、热浪簇拥,近三年的时间,建设者们就这样一天天坚持了下来。
公司负责人讲了这样一件事:公路路面开始铺沥青后,正值炎夏。地面高温、沥青高温,工人就改到晚上凉爽时作业,但这却无法达到铺设的最佳效果。公司迅速采取多项措施,克服所有困难,确保白天正常施工。如今,路面铺设已近结束,按照国家的要求,其平整度误差不能超过1.2毫米,公司自定0.8毫米,结果用激光测平仪检验,0.75毫米。
“30多岁的年纪,40多岁的容貌”,这是大家对大桥分公司工程处处长王军的最直观描述。公司的同事看着都心疼:由于长期劳累,他脸上的憔悴无法掩盖,伴随而来的还有很多疾病,高血压,胃病,颈椎病。但他从没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
“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王军说。
像王军这样的例子在大桥分公司还有很多。为了共同的工作与荣誉,为了这座大桥,他们忘我地工作着。也正是这些人、这些事,最终凝结成了大桥的生命之魂。(本报记者 龚砚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