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抓项目 促发展 助推中原经济区——桃花峪黄河大桥建设侧记

    

   

桃花峪黄河大桥效果图

  

 

                                         

  大河网讯(记者李俊坡)公元前203年,“楚河汉界”诞生在荥阳市黄河南岸广武山上,以“鸿沟”为界,东边是霸王城,西边是汉王城。 此后,霸王城、汉王城与嘉应观,一直隔河相望288年。

  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从国库拿出288万两白银,仿造北京的故宫,在黄河北岸武陟县境内修建黄淮诸河龙王庙------嘉应观。

  2010316,将成为河南高速建设史上又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天,目前世界主跨最长的双塔自锚式悬索桥—桃花峪黄河大桥正式开钻,终于使黄河南北一直互相观望的汉霸二王城与嘉应观跨越时空紧紧融合在一起。据介绍,作为河南省“十一五”期间确定的重点公路工程,桃花峪黄河大桥项目是河南省规划的武(陟)西(峡)高速公路的起始段,位于郑州荥阳市和焦作市武陟县境内,北起郑焦晋高速公路,南接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全长28.64公里,概算投资39.95亿元。其中桃花峪黄河特大桥长7.703公里,全线采用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主桥主跨406的双塔自锚式悬索桥结构目前为世界第一,项目因其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及独特的地理位置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工程。桥梁的建设者们不断创新技术,挑战施工极限,创造了一个个我国桥梁建造史上的工程奇迹。

经济腾飞的快速通道 中国桥梁史上又一杰作

  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桃花峪黄河大桥作为省级重点工程,建成通车后将使焦作与郑州的行车距离缩短30公里以上,对奠定郑州作为全国陆路交通的枢纽地位、进一步发挥“连南贯北、东引西进”的地域优势、在转型中提升的焦作经济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起到较好的助推作用,有助于构建和完善郑州、焦作两市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一个完整、贯通的交通圈、经济圈将引领郑州、焦作踏上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快速发展的“跑道”。河南交通人正在靠正气实干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默默奉献。据介绍,“十一五”期间,河南高速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109亿元,较“十五”增长51%;新增通车里程2338公里,相当于“九五”和“十五”新增通车里程的总和。高速公路的社会公认度明显提高,已成为河南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大桥主跨406的双塔自锚式悬索桥结构目前为世界第一;主跨135波形钢腹板连续箱梁中国第一、580的小净距6车道黄土隧道等均为国内领先水平;短线法节段预制施工为华北地区首次应用。”承担大桥建设任务的项目公司董事长姬同庚自豪地说。

  “为最大限度保证工程质量,我们采取提升设计深度、提高拌和站建设标准、严格原材料准入、严格钢筋保护层厚度和结构物尺寸控制,积极实施首件工程和样板工程制、加强科研攻关、建立健全“四级质量保证体系”等六大保障措施,力保工程质量关。并采取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按要求配备专职安全工程师、实行项目公司、设计、监理、施工、专家“五位一体”的施工方案审查制度等八项措施力保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争取为全省人民打造一座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放心大桥。”项目相关人士说。

  自锚式悬索桥是一种施工工艺复杂的桥型,具有受力合理,桥型美观,景观效果好的特点。桥形似中国的方鼎,蕴含权威与昌盛,代表稳定与安宁、寓意和平与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彰显了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推动内地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河南交通人创造的中国桥梁史上又一杰作即将诞生。

创新环保的雄伟景观 把对生态的影响降至最低点

  对于工程生态的影响,由于项目线路穿越国家级黄土峁地质公园、国家级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省级湿地保护区、郑州市一级取水口等环境敏感区域,对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要求高,很多人都担心工程的建设是否会影响名胜区和保护区环境、以及郑州市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姬同庚表示,很多人都曾担心过这个问题,上级领导也多次强调,要将大桥对生态所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研究透彻。这项研究对大桥的命运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确认大桥对以上生态有破坏性作用,那么大桥的立项将被一票否决。因此,大桥所需的各种报批程序、手续繁多复杂,公司及早着手,分组包干,按时完成了各项手续的报批工作,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开工。

  为了将桥体对水流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自项目开工以来,就对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水保工作高度重视,进行了环评并对环评报告进行了公示。参建各方都成立了专门的环保水保管理部门:监理方、施工方均成立了安全与环保部,制定了完善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并配备了专人,负责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与环保水保工作。“我们为消除对黄河水源的影响,不仅施工过程中措施严密,论证科学,把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做了充分的考虑,比如为防止运输化工原料的车辆因交通事故发生泄露等突发情况,我们专门投入2200多万把郑州市一级取水口的入口由现在的大桥下游转移至大桥上游,确保郑州市民饮水安全,力争把工程做成造福后代的百年大计,把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姬同庚说。

  “为了将大桥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生态保护区的影响降至最低,职工生活区全部集中于线路左侧建设,并最大限度的植生绿化,避免扬尘,将所有的生活生产垃圾集中,并设专门的劳务队伍负责生产生活区所有垃圾的清运处理工作,确保施工无污染。在污水处理方面,我们采用多级沉淀蒸发池进行处理,对沉淀与蒸发池定期清理,确保生活污水不直接排入黄河。总之,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每一个环节,力争大桥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原生态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大桥公司书记席建英说。

  当记者提及建设过程中的钻碴处理、能源需求及对周围农田的影响等问题时,大桥公司副总经理阎克岭严肃地说,“我们投入专项资金4000多万保证做好建设过程中每一个环保细节,钻碴处理我们也投入专项资金,成立了专门的泥浆与钻碴处理劳务作业队,对标段内所有泥浆与钻碴做到百分之百清理外运并集中处理,避免对黄河污染。在开工之初,我们就超前谋划,架设10千伏专用供电线路,施工过程中采用节能环保型的电动机械设备,降低油耗和避免噪音,消除对环境的污染。我们还尽最大限度压缩施工用地,尽量在红线与临时征地范围内进行施工,不对农田与庄稼产生影响。同时在抗旱期间,我们还利用基坑井点降水与便道便沟系统,对红线附近的农田灌溉提供帮助。”

  一座桥梁就是一件大型艺术作品,不仅要求本身美观,还要与自然和谐统一。桃花峪大桥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始终用艺术家的要求自我约束,希望还河南人民黄河滔滔原貌,更要为河南铸造一幅真正的艺术品,成为黄河上又一个雄伟景观。

文化融合的历史纽带 河南省又一地标性建筑

  中原文化底蕴丰厚,历史源远流长,桃花峪黄河大桥穿越黄土峁国家地质公园、郑州黄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黄河鲤保护区和省级湿地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沿线文化、历史内涵极为丰富,不仅是中国四大神兽之一朱雀的栖息之地,更因为她途经嘉应观、跨越御坝、孟姜女河、穿越鸿沟、桃花峪、途经昭成寺、点军台、是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交汇点、是华北扇形冲积大平原顶点、处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分界线等等特殊因素,使得桃花峪黄河大桥成为不同文化融合的历史纽带、不同地形地貌的地理纽带,未来将成为人们度假休闲、观赏黄河美景、领略不同历史文化融合的魅力的好去处。

  我们有理由相信,贴着“黄河第一主跨长桥”标签、地理位置文化内涵十分特殊的桃花峪黄河大桥,不日将成为河南省新地标、中原经济腾飞的助推器。(来源:6月7日,大河网)

 

 

关闭